陆明夷直起身,正色道:“沈兄,明夷此礼,不为我自己,乃是为了这个国家。现在事已紧急,不敢再说什么,但明夷可说,我胸中此心,可昭天日,一切都为了这个国家。”
也许吧。然而,为了一个大义的名份,就可以不择手段么?这话沈扬翼却没有说出口,只是道:“陆将军,您既然准备兵谏,可曾想过即使成功,万一中央军区认定陆将军为反叛又该如何?西靖城的彭将军和朱将军会怎么想?还有傅将军会有什么反应?”
这三个问题确是陆明夷兵谏后面临的三个最大的难关,而且一个比一个重大。但陆明夷早有打算,不慌不忙地道:“第一,中央军区不会认为我为反叛。冯德清将魏方两位上将军下狱,已是棋差一着,现在他才是在为中央军区有可能的变乱而担心;第二点么,彭启南和朱震两将军与我份属同僚,纵然冯德清命令他们对我不利,但只消拿下冯德清,这条命令自然马上能够撤销。至于第三点么……”说到这儿,陆明夷顿了顿。傅雁书现在是兵部司代理司长,又是全军主帅,地位还在自己之上,他的反应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他道:“傅将军才华绝世,而且深明大义,不是个会莽撞行事之人。因此只消兵谏成功,将苦衷向傅将军说明,并说明合则两益,分则两败的道理。若之江军与我军公然对抗,首先他将担起叛逆之名,其次,内斗只让南军得军。傅将军权衡之下,为国为民,定会从长计议的。至于已深入南方的戴诚孝一部,保障其粮草供给,让他继续保持攻势,他是不可能有异议的。”
从长计议是好听的话,其实就是威胁傅雁书,若不肯听从,便会引发一场北方的内乱,唯一得利的只是南方。这等威逼利诱,以大局为重的傅雁书最终多半会忍让。虽然这一点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但也已是最有可能的结果了。兵谏这种事,想要一点险都不冒是不可能的。沈扬翼皱起了眉头不说话,心里不住地转着念头。他也知道魏方两位上将军是陆明夷在雾云城的后台,现在他们两人被冯德清清洗下狱,陆明夷业已失去了强有力的内援,确实只有行险兵谏一途。他抬起头道:“那么,兵谏该如何实行?”
“以冲锋弓队强袭!”
沈扬翼又皱了皱眉。这一幕,依稀又是那一回林一木与龙道诚争位时的重演。上次因为有魏仁图与方若水居中斡旋,最后陆明夷得到了最大之利,成为昌都军的正式军区长,并且是平定内乱的大功臣。正如陆明夷所说,冯德清将魏仁图与方若水下狱乃是一步败着,将这两个在军中有着崇高威望的上将军下狱,肯定会招致现在在中央军区主持军务的下将军翟式秋的不满。只消兵谏成功,让魏仁图与方若水出面,平息中央军区就仅是一句话的事。而领兵在外的戴诚孝与傅雁书两将虽然不一定会对魏方二人俯首帖耳,但多半会退让。傅雁书是为了大局,戴诚孝则是正需要后方粮草源源不断地接应。此时再发起总攻,消灭了南方之后,生米已成熟饭,两人也不可能再向陆明夷发难。只是沈扬翼还有一个颖虑,他慢慢道:“陆将军,若冯德清被我方擒获,大统制之位便已产生空缺,陆将军难道准备接任此位么?”
陆明夷摇了摇头道:“明夷此生,永远不会做大统制。”
沈扬翼舒了口气。陆明夷这计划胆大包天,可与计划相比,沈扬翼更担心的是成功后陆明夷功成身不退,假如竟然成为大统制,这便是不折不扣的军人干政。他最担心的就是陆明夷也有做大统制之心。按照陆明夷做事的一贯风格,很有可能走上当初大统制独断专行之路。然而陆明夷明白承诺他不会做大统制,沈扬翼不禁暗暗称幸。
陆明夷的确是世上难得一见的人杰,但能力越强,就会越缺乏自省之心。大统制晚节不保,最终遇刺身亡,正是肇因于此。只是一想到要用冲锋弓队强袭雾云城,沈扬翼便不由得冷汗直冒。固然陆明夷是为了救援被冯德清关押的魏仁图和方若水两位上将军,可这样做,完全就是叛乱了。不成功的话,自然是死罪一条,就算能成功,发兵袭击都城,擒拿大统制,这样的做法能够被认同么?他看了看陆明夷,正想问,门外那亲兵又敲了敲门道:“陆将军,有急报。”
千里眼这么快又有急报来了?难道情形有变?陆明夷一下跳了起来,走到门边,一把拉开门。那亲兵正站在外面,陆明夷道:“是千里眼的?”
“不是。”
那亲兵将手中一个小小卷轴递了过来。果然,这卷轴用油布包裹,火漆封住,不是千里眼密报的格式。陆明夷不由有些诧异,接了过来便撕开了,门都没掩上便开始看。扫了一眼,他便吃了一惊,又急急回到沈扬翼身边,微笑道:“沈将军,真是天助我也。”
沈扬翼见他少有地面露喜色,心想不知是什么好消息,接过陆明夷递过来的卷轴一看,失声道:“什么?竟有这事?不要是欲擒故纵之计。”
陆明夷道:“岂有此理,此事定无差错。沈兄,你速速回去准备,成败在此一搏,我们即刻出发!”
密信是程迪文发来的。程迪文是通过军中的羽书发来,也不知他一个礼部主簿怎么找到的门路。密信写得很简单,不过几句话,但这几句话的内容却是石破天惊。
“冯大统制为人挟持,两上将军乃程司长皆已下狱。非常时期当以非常之举以解燃眉,祈请陆明夷将军三思。礼部司主簿程顿首百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