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采青说:“就是设想了一下,大学生满地走的时代。”

王朝英愣了一下,说:“那大学生就不值钱了。”

“是啊,所以会有人读更多的书,争取读到硕士,博士,学的能力越多,功夫越深,就越有竞争力啊!”

看到王朝英有些担心的样子,苏采青又安慰她说:“你不用担心,你这样的大学生,以后还是很珍贵的。”

毕竟是在竞争压力如此大的条件下,考出来的人,当然非常难得了。

王朝英想了想,说:“虽然读书挺不容易的,可是我又挺希望你说的,国家会开更多的大学,会扩大大学招生会实现。我看有些年轻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活儿,每天无所事事的,真是可惜。”

她的境界也上来了,苏采青说:“你放心好了,会的。”

上海的事儿,并不难,就是有些繁琐,需要苏采青带着两个人,一点一点去打理,然后把那些经验都教给两个人:“特别是朝英你,小壮主要负责货物的问题,你就要负责员工的问题,人比死的东西更难管理,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王朝英认真地点头。

这次,苏采青直接从各个专卖区抽调了人手,成为新店的店长,新培养出来的人手,就作为店员,店长的工资待遇之类的,肯定要比普通售货员好许多的。

这样一来,也能形成一个奖励机制,以激励员工好好工作,认真学习经验,等到开新店,或者旧的店长得到提拔,亦或者离开的时候,他们就有机会得到擢升。

苏采青一番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将新老员工都收拾得妥妥帖帖的,令王朝英大开眼界,原来管理人员还能这么做。

苏采青把她带在身边好好地学,说:“以后人员管理这一块,我想尽量交给你去做,以后招聘、升职降职甚至是开除、离职之类的事儿,都由你来。”

王朝英显得又兴奋又紧张:“我以前看我爸管理机械厂的时候,觉得他老威风了,没想到我也有这样的一天。”

苏采青笑:“这样你就有家学渊源了,我也能更放心了。”

王朝英脸色变了变,撇了撇嘴说:“我爸那一套,我觉得可没意思了,嘴上说的特别冠冕堂皇的,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苏采青说:“这话我就不能认同你了。管理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你爸又要抓生产,又要抓人员,国有厂的管理又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要管员工的工作变动,还要管生活中的事儿,可不就是跟大管家似得?咱们光是工作上的事儿,就很需要精力和耐心去梳理了,更何况是把人情往来的事儿掺杂在了里面?你爸这几十年的厂长,当的不容易不轻松。你以后就还是多和他聊聊,多学一些经验吧。”

王朝英看着苏采青说:“听你这么说,我反倒你更像我爸的亲闺女似得,贴心贴肺地为他想。我都做不到这样。”

“因为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身边亲近的人,容易无视他们的痛苦或者快乐。”苏采青这句话,很有几分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