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页

号称对大众审美起到了引领和纠正判断的时代巨作!

而《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功,就是因为首先在于其选材具有高度的大众性。

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能获得广泛的认同,也就有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其次,它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带着对食物的敬意,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

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

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而这一句句最朴素的话,却是能直达内心,叶秋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但凡是中国人就不可能不喜欢的作品,现在叶秋把它搬出来,就是要和观众达成最高的共鸣。

随着叶秋仿佛浅吟低唱般的倾诉,大屏幕从暗到明,渐变式的明亮起来,映射出叶秋的身影。

“咦?这个主持人怎么带着面具?”

“是啊?戴面具干什么?神秘兮兮的。”

“那个宗师在宣传片上打着马赛克,现在连主持人都打着马赛克,这星美到底想干什么?”

“难道这个主持人也是个咱们意想不到的人物?”

“不会是哪个超级巨星吧?”

“这你倒别说,真有可能,这个声音我总是感觉好像在哪听到过。”

“你这说我也感觉这个声音似曾相识,好像是一个歌手的声音,但是就在眼前,怎么想不起来呢,容我回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