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基尔还是更适合演一个花花公子。”观众席上,纽约时报的影评人文森特坎比调整了一个更为舒适的姿势,“哦,马丁相信艾伦是无辜的,所以他赢了这场官司能得到什么,巨大的名气?不过乔茜霍顿看起来真是楚楚可怜,她身上就有一种让人同情的银幕气质,这场信任的戏码才具有说服力。”
这次坐在他身边的是他纽约时报的同事ao斯科特,听到文森特坎比的低声絮叨之后,微微皱了皱眉,说:“理查基尔的表演依然那么浮夸,不过那些女影迷爱死了这种风格,也幸好这个角色原本就很自负,还算合理。”
“至于乔茜霍顿——”ao斯科特翻了翻自己的备忘录,“都已经是提名过奥斯卡的女演员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出彩之处,难道表演类奖项连提名都有魔咒?还是说,派拉蒙把精彩的部分全剪辑到了贴片广告里?”
奥斯卡魔咒,尤其是成功捧起影后奖杯的女演员奥斯卡魔咒,从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仿佛成了一个惯例。
但其实这也很好理解。
因为赢得奥斯卡,就意味着演员在上一部电影中的表现十分出色,观众们自然而然地对于下一部电影产生了巨大的期待。
可是非常令人遗憾,奥斯卡级别的角色发挥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一般来说,获奖是那个角色就是演员职业生涯的巅峰演出。
这就造成了一种对于观众而言,她或他的下一次表演不如预期的心理落差。
而乔茜的情况正是如此。
因此,当大银幕上的艾伦第一次向人们展露出自己的另一个人格乔伊时,这段无缝切换的表演并没有如派拉蒙预期的那样艳惊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