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金手指在1972 水棠 1618 字 2024-03-08

在农村, 半大的孩子已经能为家里分担不少活计了, 所以很多人家通常先只送一个孩子来念书, 等过两年再送第二个, 这样拉开档儿, 既不耽误家里活儿, 也能稍微减轻点负担, 一举两得。

有格外会算计的, 也打着先送一个孩子来, 等学会了再回去教其他弟弟妹妹的主意,反正不管怎么说, 这个数字比苏慧兰预计的要好得多。

唯一让她有点在意的,是这四十二个孩子里, 女孩子只有十人。

不过这种现象不光是在农村, 她以前在滨河市上学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情况,班级里男生的数量往往是女生的2倍以上,而且这个数量差距也会随着年级升高而不断拉大。

苏慧兰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很多陈旧的观念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她心里也曾针对这种情况设想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毕竟现在才刚开班,有些事为时尚早,况且光凭她一个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她需要更多的支持者。

当然, 也有让人特别高兴的事,在这四十二名学生里,其中有一个年纪最大的,就是之前被苏慧兰听岔了名字的田二华!

田二华今年已经十五了,跟苏慧兰同岁,来报名的时候还有些惭愧的跟苏慧兰说,他可能不会念太长时间。

田二华家只有他们兄弟两人,虽然看着负担不重,但是他哥田大华也到了适婚年龄,家里正想攒钱给他盖新房、娶媳妇,而他哥后面还有他,以后用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所以家里现在其实是正缺劳动力的时候,少了田二华,家里担子就全压在他爸和他哥身上,他也于心不忍。

苏慧兰对此表示理解,劝他不要有心理负担,还鼓励他即使哪天不能来了,也可以在家抽出时间来学习,如果遇到什么不懂的地方,也随时欢迎他课下来找自己询问。

在她心里,什么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勤奋的向学之心。

田二华听了苏慧兰的话,大受鼓舞,一方面感谢苏慧兰的鼓励,也坚定的表示他会珍惜现在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即便等以后没法天天坐在教室里听课,他也不会放弃学习。

对了,田二华现在改名字了,由原来的“田二华”改成了“田爱华”。自从听了苏慧兰讲的课之后,他就越发觉得“爱”这个字好,尤其和“华”字联在一起,特别有意义!

他回家和家里人商量后,家里人也都支持他,在他来正式报名前已经先去找志国大伯把名字改了。

由此还引发了村里一阵“改名热”,开学第一天,班级学生名册那里满篇都是诸如“爱国”“爱党”“爱军”“爱民”之类的名字。

志国大伯还给苏慧兰讲了个有意思的,就是吴二楞见大伙儿都给自家孩子改名,也想凑热闹,给他儿子改一个!

可是他能想到的,村里已经有好几个人叫了,他不愿意自家的命根子跟别人家孩子重名,就在家绞尽脑汁,憋了好几天,最后可算想出来一个:爱财!

吴二楞对自己想出来的这个名字特别满意,美滋滋的就去找志国大伯改名字,赶巧那天屋里一帮人,大伙儿一听他起这名字,马上就有人起哄:“俺说二愣子,你知道你自个儿姓啥不?你姓吴,‘吴’就是‘无’,那就是‘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