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就要比较谁的长处了。
有人是诗赋,有人是下棋,有人是乐器,这些长处在人际交往中,无往而不利。但是在科举考试中,这些就显得是“花架子”了。
不同于之前的院试,乡试等,是由地方主考官们出题,或许那些主考官本人偏爱诗赋,那么考试中诗赋的占比就大一些。
也有主考官们务实,那么考试中经义,策论之类的题目就占比大。
但是会试就不一样了,会试是在京城举行,天子脚下,会试的题目会经过多方看顾,经由天子过目,就连最后批卷,都会有礼部代任。
据桓先生所说,会试考试中,诗赋的占比已经很微小,到了后面的殿试,只考策论。
当时说这个的时候,桓先生看着秦遇,意味深长道:“掣肘你的东西已经不堪一击,以后你尽可大展所长,莫让老夫失望。”
秦遇甩了甩头,怎么又想起这一幕了,他耳根有点发热。
其实,他现在诗赋还算可以了,交际来往中,他的诗作不算丢人,只是同样也不算太出色。
不过细数历史上的大诗人,普遍没有身居高位。可见这仕途,跟诗赋也没多大联系。
有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妨碍。
秦遇前两年抄录那么多书籍,看了那么多书,原又是个成人芯子,还曾经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或许那时他脑子里有许多东西,不知道怎么表达。
但是如今他在成朝苦学数十载,当他把两者结合,让他在策论方面格外突出。
策论是什么,策论就是解决朝廷的问题。
说的再明白一点,某某地发生水灾了,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