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一点,会觉得秦遇的存在把其他人衬得很无用,所以要极力贬低,打压。这样才能显示他们多么的怀才不遇,所受不公。
这大概是人的劣根性,因为两者相差不大,所以嫉妒,所以不甘,所以诋毁。
因此秦遇的沉默是最好的应对方式,当做不知,彻底无视。
不然他怎么回应都是错。说他有今日,是靠自己的努力。那么其他人不努力吗?
那说他念书有天赋?更加招人恨。
恶意无处不在,总要提前适应。
再者,这里是县学,流言没闹大,伤不了他。流言闹大了,不用秦遇出面,教谕就会第一个收拾人。
科举不仅对读书人很重要,也代表着官府的威严和脸面。
秦遇把里面的关窍理得清楚明白。
作者有话要说:注1:来自《易经》。
注2:来源网络。
注3:来源《孙子算经》。
第31章 秀才戚兰
教谕的斥责来得又快又急。
时值深秋,萧瑟的凉风打着旋儿往人衣脖子里钻,偏偏书生的长衫袖口又大。在室内还好,出去之后,那股凉意能激得人打颤儿。
然而此刻,室内众人个个屏气敛目,额头浸出细密的汗珠也不敢抬手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