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大典一过,朝臣们忙着商议对策,殿内沸沸扬扬,吵成一锅粥。
“孙思贤根基不稳,自代为将,全是因为白氏和家僮倒行逆施,胡作非为,以至于权力分配不均遂起反心。这个时候,孙思贤如果不诉诸于依附朝廷,势单力薄,早晚有一天还会被人轰下台。”
皇帝听文抱玉分析的鞭辟入里,十分警醒,战事困顿,天下疲敝,天子需要一个就坡下驴的机会。他把身在魏博监军的内侍书函粘出来,负手踱了几步,说:
“孙思贤的归顺之意很明显了,辞旧迎新,他在急等着朝廷的任命状,你们看,朝廷当下该怎么办?”
这件事,皇帝跟宰相们在延英殿里已经彻夜讨论过了,他还想听听百官的建议。
“朝廷应该静观其变,依照惯例,先谴中使前往宣慰,再伺机而动。”右仆射在努力替宦官们争取扳回一句的机会,几个内侍,会意地投过去一眼,面上矜持,耐心候着天子下文。
皇帝在殿前站定,迎接呼啸北风,冷刀子割脸,他看着长安上空釉蓝枯干的天,沉思说:“这个法子倒更稳。”
谢珣厌恶右仆射嘴脸,也不管一脸跃跃欲试的财官们,对皇帝说:
“如果遣使去魏博,把魏博将士们联名请求朝廷任命孙思贤的奏表带回,陛下再恩准,孙思贤会感激何人?孙思贤已经加急把舆图户籍送来,诚意昭昭,陛下应该当机立断结以大恩,把节度使的旌节现在就直接赐给他。这样一来,孙思贤才会感激朝廷的恩德,而不是魏博的将士。”
皇帝步子踱了半晌,沉思说:“有道理,容朕再想想。”